這是我第一次看雙年展。整體來說,2010年利物浦雙年展中,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不多,反而是因為雙年展而順道認識了利物浦的參觀經驗讓我覺得很特別。
作品分部在利物浦的各個角落,除了正規的藝廊、美術館或藝文空間外,教堂、社區活動中心、廢棄的倉庫、閒置的建築,都被設計成展場。因此在參觀的過程中,也體驗到了早期工業城的氛圍、參觀了新舊並呈的港口風貌、熟悉了整個城市的地圖街廓、也在參觀動線上喝到了好喝咖啡。
其中某些創作充分結合利物浦的展場空間的特殊性,而顯得趣味盎然。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國藝術家Do Ho Suh的Bridging Home。在巷弄裡,利用兩棟房屋中間閒置的空地,架設了一間歪斜傾倒的古典韓式小屋,門上的中文對聯寫下閑靜、與世無爭的風雅。屋舍建築的風格差異,突顯一股”隔絕”的氣氛,正與門聯相呼應。但是歪斜傾倒的樣子,卻隱隱暗示著兩種文化、兩種空間相遇而產生的擠壓衝撞。在異鄉生活的我,彷彿能在其中解讀出自己的影子。(http://www.lehmannmaupin.com/#/exhibitions/2010-09-18_liverpool-biennial/)
而Christina Lucas 則利用廢棄的大樓Europleasure International Ltd 拍攝了一段幽默的影片。片中當地老年人爭相對著大樓砸石頭,他們來自四面八方,或騎車、或走路、或開車、或搭計程車,當玻璃碎掉的那一刻,人們都展開了心滿意足的笑容。想像著Europleasure公司存在的時光與現在的對比,我感受到對於廢棄空間、廢棄公司、廢棄經濟體的揶揄。影片就在這棟大樓裡面播映,看完以後還可以馬上跑出來看這棟大樓的實體,在心中模擬自己是影片中的一角,朝著大樓窗戶丟石頭,是非常及時而有趣的體驗。(http://biennial.com/content/LiverpoolBiennial2008/International10Touched/CristinaLucas11/Overview.aspx)
在稍微偏遠一點的工業區,A Foundation Liverpool將倉庫或工廠改建成展場。日本藝術家Sachiko Abe獨自使用一間寬敞的倉庫,建構出劇場感。藝術家在角落的房間二樓細心、專注甚至有點過於偏執地將白紙剪成絲,隨著時間而不斷綿延,與正中央巨大的紙樹對應著,創造出一種莫名的靜謐與私密性。在相對於藝術家遠方的兩處分別安置了座位,當參觀者行走於藝術家的表演、紙樹和座位之間,也同時和藝術家共同創作,成為作品的一部分,每一個觀看者也成為了被觀看者,每一條參觀路線都變成了與藝術家共同表演的劇本。(http://biennial.com/content/LiverpoolBiennial2008/International10Touched/SachikoAbe11/Overview.aspx)
在展場和展場之間移動,不時地會看到引人入勝的小咖啡館或餐廳,如果要他們也有人格特質的話,我會用”自我”來形容。這樣的形容詞好像很模糊啊,但看到一間店,獨自坐落在巷弄裡貨倉庫區裡,前後左右沒有其他的店家,自顧自的活著,展現自己的特色,的確會給人這種感覺。不過我最喜歡的咖啡店倒是位於熱鬧的Bold Street上。Bold Street Coffee有三種口味的filter coffee,味道豐富充足,卻輕盈透徹不會讓人感到混濁濃烈的咖啡因,義式咖啡的奶泡和風味也在水準之上,不管是哪一種咖啡,喝過了都會念念不忘呢。
雙年展和好喝咖啡,真是幫利物浦這個口耳相傳的無聊城市加了許多分數啊。
2010年11月11日
2010年8月13日
Mind the Gap
Mind the Gap是在倫敦地鐵常見或常聽到的警告語,提醒乘客小心月台間隙。有天我突然覺得這也適用於起降於倫敦跟台北之間的我們,小心間隙。
兩年來我曾經來回台灣三次,包括出發的那次,就是經歷了四次的移動。台北、倫敦、台北、倫敦、台北、倫敦,時差八小時,飛行時間十六小時,轉機一次,便宜機票五百英鎊。兩個城市、兩個房間、兩套作息、兩種飲食、兩個人際圈,兩種語言、兩種溫度、兩樣四季。哪個是飛奔的列車?哪個是月台?間隙有多寬?
朋友說:「我覺得一旦在兩個地方都習慣生活,移動的過程就很容易發現框架的差異。先是為了習慣生活而培養各式各樣淺意識才會做出的事,然後移到另一個框架卻又來不及設定的時候,就會出現慌亂的行為。」如果我們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城市,其實很難察覺到這之間的差異,所以特別是在來回兩地的時候,我都因為要跨過這個間隙而跌倒。
在台灣的時候我狂吃美而美早餐,每天早上買兩人份;同時懷念著在倫敦自己烤土司、煎蛋、配沙拉和黑咖啡的早餐。我回家睡得很沉卻睡不久,每兩三個小時要醒來一次,三不五時在外面會被突然襲來的睡意擊沉而無法正常運作;在英國睡覺時間很長卻睡不沉,要睡很久很久才覺得睡飽,醒來時偶爾會有這裡是哪裡的茫然。
生活和生活之間的縫隙因為移動而變得明顯了,心理上的縫隙也是。
最開始的時候我想盡辦法要留在倫敦,覺得這個階段要是沒有再多待一點時間,好像會失去很多。失去很多機會、失去生活在另外一個地方的感受、失去認識新的人的勇氣、失去完全的獨立跟自由、失去躲藏起來的空間、失去讓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進入我的生命的契機。於是我回台灣休息,然後繼續飛向倫敦。
回到台灣總是讓我有如魚得水的感覺,全身所有的毛細孔都可以很舒服地張開,優游自在。可是也因此,幾次飛行之間,我漸漸感到在倫敦也會有所失去。失去那些我已經知道的事情,失去那些我已經擁有的。台北的一切,雖然維繫著,卻變成很淡很淡的顏色,二十幾年所累積形成的東西,拉開了距離,當然其中有些東西是靠得更近了,但大多數的東西卻拉得更遠了。譬如說是老朋友,碰面時我會突然驚覺十幾二十年交情果然不是蓋的,一句話或一個舉動就讓我打從心裡放鬆開懷。同時我卻也失落於,彼此的近況交代變成成果發表或結論,少掉了中間的過程。
失去我所沒有的東西,叫不叫做失去呢?
兩年來我曾經來回台灣三次,包括出發的那次,就是經歷了四次的移動。台北、倫敦、台北、倫敦、台北、倫敦,時差八小時,飛行時間十六小時,轉機一次,便宜機票五百英鎊。兩個城市、兩個房間、兩套作息、兩種飲食、兩個人際圈,兩種語言、兩種溫度、兩樣四季。哪個是飛奔的列車?哪個是月台?間隙有多寬?
朋友說:「我覺得一旦在兩個地方都習慣生活,移動的過程就很容易發現框架的差異。先是為了習慣生活而培養各式各樣淺意識才會做出的事,然後移到另一個框架卻又來不及設定的時候,就會出現慌亂的行為。」如果我們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城市,其實很難察覺到這之間的差異,所以特別是在來回兩地的時候,我都因為要跨過這個間隙而跌倒。
在台灣的時候我狂吃美而美早餐,每天早上買兩人份;同時懷念著在倫敦自己烤土司、煎蛋、配沙拉和黑咖啡的早餐。我回家睡得很沉卻睡不久,每兩三個小時要醒來一次,三不五時在外面會被突然襲來的睡意擊沉而無法正常運作;在英國睡覺時間很長卻睡不沉,要睡很久很久才覺得睡飽,醒來時偶爾會有這裡是哪裡的茫然。
生活和生活之間的縫隙因為移動而變得明顯了,心理上的縫隙也是。
最開始的時候我想盡辦法要留在倫敦,覺得這個階段要是沒有再多待一點時間,好像會失去很多。失去很多機會、失去生活在另外一個地方的感受、失去認識新的人的勇氣、失去完全的獨立跟自由、失去躲藏起來的空間、失去讓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進入我的生命的契機。於是我回台灣休息,然後繼續飛向倫敦。
回到台灣總是讓我有如魚得水的感覺,全身所有的毛細孔都可以很舒服地張開,優游自在。可是也因此,幾次飛行之間,我漸漸感到在倫敦也會有所失去。失去那些我已經知道的事情,失去那些我已經擁有的。台北的一切,雖然維繫著,卻變成很淡很淡的顏色,二十幾年所累積形成的東西,拉開了距離,當然其中有些東西是靠得更近了,但大多數的東西卻拉得更遠了。譬如說是老朋友,碰面時我會突然驚覺十幾二十年交情果然不是蓋的,一句話或一個舉動就讓我打從心裡放鬆開懷。同時我卻也失落於,彼此的近況交代變成成果發表或結論,少掉了中間的過程。
失去我所沒有的東西,叫不叫做失去呢?
2010年5月31日
What do they do in the UK?
2010年2月我回台灣一趟又再度飛到倫敦,這是我在倫敦的第二年了。脫離了留學生的生活,朋友的數目從本來兩隻手數得完的,變成一隻手就數得完了。順利申請到工作簽證以後,才下定決心要提起精神努力在倫敦找工作。
如果問我為什麼念完碩士後想要留在倫敦找工作,我心中的答案是清晰的,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向外人說明的。而每當失去動力的時候,這個問題都要一再被檢驗。在國外的生活非常嚴苛,經濟壓力不只緊縮了生活也緊縮了時間,無法像在台灣一樣,可以很充裕地同時間追求很多東西,於是我得不斷反覆面對這個問題,確認我的答案,再依據最重要的理由去調整我的行動。更嚴苛的是,有時候,是要依據現實去調整我的答案。
即使是這樣了,還是時常跌倒,還是時常懷疑自己。
我覺得我面對事情的方法好像跟正常人都不太一樣。當朋友狂投履歷的時候,我開始想盡辦法認識新的人。就是不知道哪根筋不對,沒有辦法走直線。認識新的人、交朋友、參與別人的活動,對我找工作並沒有直接而立即的幫助,如果我要面對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工作的話,這就是迂迴或逃避。然而我一直都認為,找工作要找的不只是工作。
當時我一隻手可以數出來的朋友組成是這樣的:同期來唸書的同學兩位,大學同學一位,高中同學一位,室友一位。以上,全部都是台灣人。之前念書的時候也有較常連絡的外國朋友,組成是韓國人、墨西哥人、印度人和全球華人。不知道為什麼掌握不到和英美歐洲人建立友情的訣竅。總之,我所認識的這些人,在交完論文的三四個月之後,陸陸續續因為不想在倫敦工作或沒有找到工作而回家了。
有趣的是,留在倫敦的人,時時刻刻要面對的問題不只是:為什麼要留下來?同時也是時時刻刻要問自己:是不是該要回去了?什麼時候要回去?這看起來一體兩面的問題,有時候不見得會得出一樣的結論。在這樣兩方夾擊之下,自己就會感到像雙面烤焦的Panini,兩邊都燒燙燙的。
開始認識了留學圈外的人,我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。
留學生或多或少、時不時的會流露出焦慮不安定的氣息,急著想要做什麼,急著想要成就什麼,特別在意做不到、沒做到、沒在做的事情,有些人不管在英國畢業過了多久,還是持續的帶著這種氣氛,相處起來,也會讓人覺得緊張。而另外有一些人,在英國生活兩三年以上,或是規畫要在英國長住的人,則是隱隱地帶著舒服安定的氣息,生活的推進看似緩慢,可是他們自身很自在,相處起來很舒服。
搬家以後,有天我和新室友在聊天。一個個性直率的法國女生,她說她來英國十年,改變了語言、改變了飲食習慣、改變了這麼多,她才不要改變找工作的方式。一般來說英國的履歷表都是不貼照片的,她就硬是要貼,她才不管那麼多,她說這是French Stytle。聽她的言談之間,我覺得他對於英國生活也有頗多抱怨與不屑,三不五時也會說一句什麼什麼是French Style,我就問了她一句:既然好像不是很愉快,需要放棄很多本來擁有的,改變自己以便在這裡生活,又為什麼要在英國住著麼久呢?她說:人會因此而成長,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人會因此而成長,即使你沒有感覺,可是你還是會在很多時候發現,譬如說回家的時候。
就這樣,帶著自己的困惑,和與人相處時的發現,我開始想要觀察,在英國生活的台灣人,都是怎麼樣生活著。
如果問我為什麼念完碩士後想要留在倫敦找工作,我心中的答案是清晰的,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向外人說明的。而每當失去動力的時候,這個問題都要一再被檢驗。在國外的生活非常嚴苛,經濟壓力不只緊縮了生活也緊縮了時間,無法像在台灣一樣,可以很充裕地同時間追求很多東西,於是我得不斷反覆面對這個問題,確認我的答案,再依據最重要的理由去調整我的行動。更嚴苛的是,有時候,是要依據現實去調整我的答案。
即使是這樣了,還是時常跌倒,還是時常懷疑自己。
我覺得我面對事情的方法好像跟正常人都不太一樣。當朋友狂投履歷的時候,我開始想盡辦法認識新的人。就是不知道哪根筋不對,沒有辦法走直線。認識新的人、交朋友、參與別人的活動,對我找工作並沒有直接而立即的幫助,如果我要面對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工作的話,這就是迂迴或逃避。然而我一直都認為,找工作要找的不只是工作。
當時我一隻手可以數出來的朋友組成是這樣的:同期來唸書的同學兩位,大學同學一位,高中同學一位,室友一位。以上,全部都是台灣人。之前念書的時候也有較常連絡的外國朋友,組成是韓國人、墨西哥人、印度人和全球華人。不知道為什麼掌握不到和英美歐洲人建立友情的訣竅。總之,我所認識的這些人,在交完論文的三四個月之後,陸陸續續因為不想在倫敦工作或沒有找到工作而回家了。
有趣的是,留在倫敦的人,時時刻刻要面對的問題不只是:為什麼要留下來?同時也是時時刻刻要問自己:是不是該要回去了?什麼時候要回去?這看起來一體兩面的問題,有時候不見得會得出一樣的結論。在這樣兩方夾擊之下,自己就會感到像雙面烤焦的Panini,兩邊都燒燙燙的。
開始認識了留學圈外的人,我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。
留學生或多或少、時不時的會流露出焦慮不安定的氣息,急著想要做什麼,急著想要成就什麼,特別在意做不到、沒做到、沒在做的事情,有些人不管在英國畢業過了多久,還是持續的帶著這種氣氛,相處起來,也會讓人覺得緊張。而另外有一些人,在英國生活兩三年以上,或是規畫要在英國長住的人,則是隱隱地帶著舒服安定的氣息,生活的推進看似緩慢,可是他們自身很自在,相處起來很舒服。
搬家以後,有天我和新室友在聊天。一個個性直率的法國女生,她說她來英國十年,改變了語言、改變了飲食習慣、改變了這麼多,她才不要改變找工作的方式。一般來說英國的履歷表都是不貼照片的,她就硬是要貼,她才不管那麼多,她說這是French Stytle。聽她的言談之間,我覺得他對於英國生活也有頗多抱怨與不屑,三不五時也會說一句什麼什麼是French Style,我就問了她一句:既然好像不是很愉快,需要放棄很多本來擁有的,改變自己以便在這裡生活,又為什麼要在英國住著麼久呢?她說:人會因此而成長,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人會因此而成長,即使你沒有感覺,可是你還是會在很多時候發現,譬如說回家的時候。
就這樣,帶著自己的困惑,和與人相處時的發現,我開始想要觀察,在英國生活的台灣人,都是怎麼樣生活著。
訂閱:
意見 (Atom)
